世界銀行於非洲情勢報告中提及,2011年年初北非地區社會情勢動盪不安,凸顯青年失業問題若未能妥適處理,將破壞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近期研究報告 亦指出,雖然全球經濟逐漸復甦,青年失業情況卻未見好轉,預估2011,2012兩年OECD地區的青年失業率分別為18%及17%,顯示當代青年雖擁有較高教育程度,卻面臨較嚴峻的勞動市場,包括就業及社會條件的惡化。因此,在經濟復甦之際,青年就業更需要各界的關注及合作,避免青年陷入長期失業,影響國家社經發展。
就合作的觀點而言,OECD報告中強調,一項成功的政策來自10%的完善規劃與90%的執行力。因此,促進青年就業之教育、社福與勞動市場政策的規劃及實施,除了政府儘早提出因應對策外,青年、企業、工會與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夥伴都應該積極參與。例如:為強化職業教育訓練(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能符合勞動市場需求,OECD提供以下3點建議:
(一) 由政府、企業及青年依據所獲得的利益,分擔訓練成本。
(二) 企業與工會應參與訓練課程的規劃,確保青年習得之技能符合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
(三) 透過VET提供青年一般性技能訓練,增加其在各行業間的流動性,並應提供青年專業性技能訓練,以符合各行業雇主的特定工作需求。
就促進青年就業的長期觀點而言,OECD報告指出,由於各國財政預算有限,應優先協助相對弱勢的青年,例如低收入及其他弱勢家庭的青少年,政府應儘早於在學階段就給予其生活或求學相關協助,使其有較佳的教育成就,順利從學校進入勞動市場。不過,為避免產生福利依賴問題,任何福利津貼都只能是短期性的,因此,政府必須定期重新評估弱勢青年請領津貼的資格,並應以協助其進入勞動市場為主。目前奧地利、德國、荷蘭等國家都開始採行這種方式,其中荷蘭針對18至27歲的弱勢青年給予工作或就學補助的同時,即輔以密集的尋職協助與就業輔導,並在弱勢青年27歲時重新評估請領相關津貼的資格。
為協助青年順利進入職場,我國於2010年推動「協助青年就業接軌方案」,就「協助職涯探索」、「增進職場實務體驗」、「加強就業媒合服務」、「提供創業服務」、「培訓後推介就業」,以及「長期失業青年就業促進服務」等六大面向,提供青年約6萬個就業機會及培訓7萬人次。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資料,今年1-3月我國15-24歲青年平均失業率為12.52%,雖已較金融海嘯時(2009年15-24歲青年平均失業率為14.49%)下降,但與其他年齡層相較,我國青年失業率仍相對較高。未來我國可進一步參考上述OECD之建議,鼓勵青年、企業、工會與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夥伴積極參與青年就業及培訓相關政策,使政策能再貼近青年、企業雙方之需求,更有效率地協助青年就業或培育多元能力,並提升青年的社會認同感,以促進國家社會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