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成名的林書豪(Jeremy Shu-How Lin)立刻成為海峽兩岸中國人的驕傲,儘管他在國籍上已不再是中國人,但仍無法阻擋海峽兩岸中國人以他這個流著中國人血液的美國人而驕傲的興奮心情。與此同時,林書豪的表現也引起了全美的極大關注,在紐約刮起一股“ Linsanity”(林來瘋)。
媒體資料顯示,林書豪是美籍華人,祖籍福建漳浦,祖輩移居臺灣彰化,身為工程師的父母1977年移民美國。林書豪1988年8月23日生於美國加州,身高191釐米,體重91公斤。大學畢業後加入NBA,主打控球後衛,但一直“坐冷板凳”。
林書豪的奇蹟始於2月4日的美國紐約。那天在NBA賽場上,紐約尼克隊(New York Knicks)在主場面對紐澤西籃網隊時,尼克隊的主力受傷,讓林書豪這個“板凳球員”臨時上場頂替,沒想到,主教練在運動場上極為平常的“工作安排”,竟然讓這個在NBA裡不起眼的黃皮膚球員抓住了寶貴機會,而且表現出奇。更主要的,是他接踵而至的優異表現,在後來的幾場比賽中,他率領這支“阿斗”式的隊伍一連取得了6連勝的輝煌戰績,徹底洗刷了球隊之前6連敗的恥辱。
林書豪在不到兩周的時間裡就扭轉了紐約尼克隊的頹勢,他用自己的行動向全世界展示:一旦有機會,他就能實現令人刮目相看的壯舉。於是,有人說,林書豪是個奇蹟。其實,這種奇蹟在企業中並不鮮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一夜成名者有很多,關鍵在於這樣的企業是否已經練好內功。常言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人前的風光,源自背後的汗水。林書豪的嫺熟運球,精准投籃,都來自於他極端刻苦的訓練,即便是在聯賽停擺、飯碗無著時,他都沒有中斷訓練。
不經努力想一夜成名,難!
正如林書豪的主教練斯馬特(金州勇士隊)所說:“我本來是沒有計劃使用(林書豪)的,但是當我回顧板凳的時候,覺得這傢伙每天都在努力。他每天都主動和教練溝通,每天都很早來到體育館。我實在不能忽視這些。我需要給那些努力的人機會,這是他理所應得的。是的,他在場上還是生疏,還會犯錯誤,但是他非常刻苦,你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他總是在努力地防守。今天他再次站出來,努力把我們拉回比賽裡面。我本無意使用他,但是他站出來抓住了機會。事情就是這樣。”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努力的企業絕對不可能成功。林書豪如果沒有令主教練記憶深刻的努力,恐怕這次仍輪不到他“頂替上場”。也就是說,“練好內功”是企業生存的先決條件,有了扎實的功力,在機會來臨時才能有機會勝出(抓住機遇)。
正如林書豪所說,“不管你喜歡什麼,都要努力去做、做到最好,不一定只是籃球。而且你要去追逐夢想,不需要別人告訴你能或者不能”。林書豪的成功在於他的努力,企業可從他身上看到通過(透過之意)努力實現價值的可能性。無論是做代工還是做內需,企業都要擁有自身“獨門功夫”。富士康為什麼能做到“代工龍頭”?康師傅為何能成為泡麵老大?85度C為何能超越星巴克?……他們背後流過的汗水,有多少人知曉?
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在黑人當道的美國籃球圈裡,黃皮膚的華裔球員生存空間非常得狹隘,林書豪自己說過,“籃球是一項屬於白人和黑人的運動。在美國,一名亞裔美國籃球運動員是不受人尊重的。”這如同企業在紅海競爭一樣,當很多企業找不到藍海時,只能無可奈何地在紅海尋求突破、接受紅海挑戰。
林書豪之所以能在美國籃球紅海中“突然冒出”,關鍵在於他沒有被紅海所嚇倒,而是在面對紅海時“不離不棄”。林書豪說:“我只是到場上去打比賽而已,我不會考慮太多的東西,我就是來到場上,然後打好我的比賽”。凡是能在紅海中立足的企業,都有機會“冒出頭”,正如統一集團總裁高清願所言:“市場永遠不會飽和,只有重新分配”。
當然,企業在紅海中生存時,不僅要面對激烈競爭時思考如何出頭,更主要的是出頭之後怎樣才能永續?其實,紐約尼克隊本來是NBA裡的一支爛隊,本賽季已經有了15場慘敗的記錄。林書豪本身也只是一個“板凳球員”,特別是他之前還有兩次被裁員的不光彩記錄。然而,林書豪創造的奇蹟不僅讓他自己被刮目相看,同時也讓尼克這支很一般的NBA隊伍身價翻倍。
每一個在紅海中生存的企業,若要出線,都要先立足自身,然後在機會來臨時奮力一搏就可能搏得出頭天。正因為有20年前臺商對投資大陸的選擇,才會有康師傅等“無根台商”的湧現,如今當大陸積極拓展內需市場時,對有準備的台商來說,又何嘗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