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以前水沙連原住民部落Chip-Chip社的音譯。二說原稱『半路店』,因早期店舖市街聚落恰位於西方「林尾」與東方「柴橋頭」中間,為聚集生活必需品以交易,故稱「集集」。
1781年,集集已成為入墾要道,市街就此形成,當時的集集街道名為「半路店」,半路店的由來是因為在林尾與柴橋頭兩聚落之間。集集街加以週邊各莊成為近山地區大型聚落。《彰化縣誌》中所著:「集集街:屬沙連堡,民番交易之處,距邑治六十五里,為入山要路。」。清代進入集集的路線有二,一為自今名間鄉經隘寮進入。另一路線是由今竹山鎮社寮乘渡船而入。集集是進入水裡、魚池、埔里等地的據點,也與南投方面往來頻繁。在「郭百年事件後」集集為入山隘口與番漢交易中心的地位更趨顯著,「開山撫番」政策下,集集更為發展,除了脫離沙連堡另立集集堡,明新書院也在此時設立。樟腦業的發達帶來商旅與國際腦館,因此集集又有「小洛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