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病毒疫情逐漸擴展至全球大流行的程度,各國也急於找尋有效的防疫手法。不少專家將防疫焦點轉向台灣的防疫經驗,指出2002年到2003年的SARS疫情讓台灣在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擴展至全球各地前,便在各方面做好防疫准備,使台灣得以將確診案例與病亡案例的數量,控制在相對偏低的範圍內。
3月3日在美國醫學會雜志 (JAMA) 撰文向全球介紹台灣防疫手法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 (Jason Wang) 告訴德國之聲,台灣防疫成功的關鍵在於充分的准備與及早判定疫情的嚴重性。這兩個條件讓台灣能在疫情真正爆發前,便建立一套完整的防疫機制。他說:「台灣在挺過2002年的SARS疫情後,便在來年建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這次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台灣政府也立即啟動國家衛生指揮中心,透過匯整全國各地信息與聚集各界專家來整合一套防疫機制。 」
此外,王智弘也指出,台灣的《傳染病防治法》讓台灣在面臨緊急疫情時,能賦予政府更多權力來動用國家資源抗疫。 他說其中一個關鍵是政府將高科技結合防疫工作,在疫情浮現初期,將國民健康保險數據與移民署的數據庫做串連並推動大數據分析,讓前線醫護人員能依照病患的旅游史與臨床症狀判斷警訊,讓他們能實時識別病例。
王智弘向德國之聲表示:「台灣政府除了有效運用高科技來推動防疫工作外,他們也讓正在接受隔離的人感受到政府是關心他們的安危的。這種做法也讓出現疑似症狀的民眾,更願意主動提報。這是民主國家與專制國家在處理類似情形時最大的不同。 我認為民主國家應該更善加利用信息與科技,因為這麼做才能將民眾引導至適當的地方就診,並適時追蹤個案。 」
政府與民間的配合
除了政府積極在疫情早期建立防疫機制外,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公共衛生與人文科學學院的教授Chunhuei Chi告訴德國之聲。他認為,台灣人民願意遵從政府所制定的各項隔離措施與防疫政策,也是台灣能夠徹底執行防疫程序的關鍵。
他說:「許多台灣人對於2003年SARS疫情為生活帶來的不便與困難仍記憶猶新,這也讓大部分他們產生一種『我們要一起撐過這場疫情』的感覺。這些原因都促使台灣人願意配合政府防疫政策。 」
此外,Chunhuei Chi認為,台灣過去幾十年在生醫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這些投資也反映在台灣這次新冠疫情中,在藥物與快篩試劑研發等領域的成果。台灣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本月初成功合成能辨識新冠病毒蛋白質的單株抗體群,將可藉此研發出快篩檢測的關鍵試劑,把原本長達4小時的檢測時間縮短至15到20分鐘。
Chunhuei Chi向德國之聲表示:「台灣透過靈活的科技運用跟政府與民間緊密的配合,讓政府得以有效推行防疫工作。 」
而雖然台灣仍無法重新加入世衛,但王智弘認為,台灣政府仍積極與國際社會分享台灣的防疫經驗,並主動向需要技術支持的國家伸出援手。他告訴德國之聲:「台灣已透過視頻會議的方式與其他國家分享防疫手法,並協助某些不具有樣體檢測技術的國家完成病毒檢測的工作。換句話說,台灣政府已積極運用『健康』這個議題來增加與其他國家互動的機會。 」
當被問到台灣是否能因此重返世衛時,王智弘認為,世衛應該明白,兼容性是成功對抗全球性傳染病的關鍵,所以他認為世衛應該從相同的角度來思考台灣重新加入世衛的議題。他說:「如果世衛在對抗新冠疫情時無法展現兼容性,反而刻意忽略世界上的特定國家,這對於全球的防疫工作並無任何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