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活

老爸才是人生第一個老闆

「一般人對部屬說話的態度,通常就是他們的父親對他們的說話態度,甚至連用字遣辭都一樣,」臨床精神學家波爾特(Stephan B. Poulter)道破其中的關聯。

你可能曾聽到朋友說:「我才不想像我爸一樣,一輩子在工廠做到老!」也可能聽同事說,「我爸不希望我跟他一樣辛苦,所以我聽他的話去做別的行業!」試想,當父親在工廠工作40年後退休,而你剛成為銀行的小主管,即使你們身處不同行業,但看著父親這一生對工作的選擇、換工作的頻率、如何應對難纏的老闆……耳濡目染二、三十年,不知不覺,父親的一言一行,已為你指出了選擇的方向。

時間回到30年前。晚飯過後,小學四年級的你從書包裡抽出一張皺巴巴的紙,扭捏地走到父親的書房門口,「爸爸,老師說,這張數學考卷要請你簽名……」 父親有什麼反應?
「80分?你這白痴怎麼怎麼教都教不會啊?」父親用力把考卷拍在桌上,轉身就賞你一巴掌。
「我們要不要一起看看你到底做錯了哪些題目?」父親把你拉到身邊,整個晚上都在教你算數學。
「下次加油。」父親面無表情簽了字,轉身又忙他的事。

這天下午,你的部屬戰戰兢兢地走進你的辦公室,「經理,對不起,那個企畫案我可能明天才能給你……」 你有什麼反應?
「你這白痴,這麼大的事怎麼不早說?」你破口大罵,順手把他未完成的報告摔出門。
「嗯,你要不要先解釋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捺住性子,拍拍他的肩膀,想先聽聽他的說法。
「明天中午前給我。」你語氣平淡,低頭繼續批公文。 兩段對話,是不是有點熟悉?

父親對孩子的職業選擇及工作習慣的影響,更勝於母親。
觀察企業主管,你會發覺,他們之中很多都與優秀的父親有很親密的關係,但也有些人與父親的關係十分疏離,因為缺乏情感上的溫暖,這些人的領導風格十分冷酷、強勢,因為他們認為,與部屬間的情感是不自然的。而無法從父親那得到安全感的人,則會與關心部屬的主管相處愉快,因為這種主管替代了父親的角色,彌補了親生父親造成的情感缺憾。

5種父親的教養典型

*超級巨星型父親
這類父親強調績效和成就,只有當孩子拿到第一名的成績單時,他才會給予讚賞,孩子也因此被灌輸「要看起來很棒」「注重形象」和「一定要贏」的想法。正因為父親強調有形的、外在的成就,孩子可能會與他為了「鄰居會怎麼看」「親戚會怎麼想」自己的成績、外表、職業、行為等這一類事大吵。

對孩子來說,「別人的看法比自己的感受重要」的價值觀,已經深深烙印在心裡。 「一定要贏」的執著,可能轉變成自我懷疑,因為一但贏不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超級巨星父親的孩子,最後通常會有兩種發展:一種完全遵循父親的指示,忽略人性的需求;另一種選擇與父親的價值觀對抗,但這種內在的緊繃會與反映在職場上,造成他與同事的衝突,而同事也不想跟這種無法從人性面思考的人相處。

*定時炸彈型父親
恐懼、威脅、情緒不穩定,是這類父親的教養方式,他們把憤怒發洩在妻子、孩子、同事和周遭所有人的身上。許多有著定時炸彈型父親的孩子,為了要迴避父親的憤怒平安長大,他們很小就發展出察言觀色的能力,能敏感察覺環境裡的緊張;日後,這些孩子可能會成為優秀的談判者、企管顧問、醫生、人資主管、社工等。

長大後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這些孩子會盡力避免衝突、挫折或緊張,這讓他們不敢說「不」,也無法停止討好他人。當大人經常沒來由地對孩子吼叫或打罵孩子,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和環境,只求不讓父親生氣,這使他們變得控制欲很重,一但無法掌控全局,就會開始嚴重焦慮,甚至憤怒而變得有攻擊性。

自我懷疑和無法專心是情緒焦慮的兩個重要特徵。每個人都會對可能的危機產生焦慮,但定時炸彈型父親的孩子,卻因為負面的思考模式,會把一點小壓力誇張成大悲劇。

*被動沉默型父親
父親不對孩子表達情緒,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如何紓解、了解和溝通自己的情緒感到困惑,久而久之,他只好學會「忽略」自己的需要和欲求。很多父親忙碌的孩子可能都有類似的記憶:每天下課,自己都是幼稚園裡最後一個被接回家的小孩。那種一個人在黃昏空蕩蕩的鞦韆架下等爸爸的無助和尷尬,可能會跟著你到職場,你不太敢跟同事太親近,因為你相信他們就跟父親一樣,並不在意你的感受和需求。

只有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才敢冒險追求夢想。但情感上的空乏,卻讓你始終缺乏工作的熱情和動力。長期的「被忽略感」會逐漸演變成「沮喪」,你開始否定自己,這會讓你失去工作動機和害怕失敗,也沒有接受挑戰和冒險的勇氣。你不敢爭取升遷機會,因為沮喪已經把你的精神能量吸乾了。所以,覺得沮喪時,千萬不要換工作,你該多跟別人聊聊讓你沮喪的原因。

*失蹤缺席型的父親
這裡指的是實體和情緒上的缺席。失蹤缺席型的父親和被動沉默型父親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因為離婚或監護權等問題,對孩子毫無興趣,連最基本的責任都不負,更遑論情感上的關心。

父親的遺棄,可能會引發孩子對他的憎恨和失落感,這些感受會帶來害怕、痛苦,最後演變成憤怒,以掩飾心裡的傷口。若沒有及時疏導,憤怒會持續發酵,長大後,孩子可能會有情緒管理問題和暴力傾向。許多幫派份子都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可能也與這有關。

沒有父親的孩子,通常會用幾種方式來處理痛苦:有一種孩子成就非凡,以彌補父親對母親及家人的虧欠;另一種個性變得冷漠,因為他們認為父親的離去是他們造成的;還有一種會把憤怒發洩在社會或親近的人身上;最後一種不論在感情或工作上,都對人極度不信任。

有人會選擇創業,因為他們不願再冒險與主管互動;有些則一天到晚與主管爭辯,做為他們生存與報復的方式。他們無法再相信「權威」──因為他們這輩子第一次接觸的權威形象,父親,讓他們大失所望,而且很受傷。

*良師益友型父親
這種父親很樂於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他們和孩子一起組汽車模型、選報告題材,也會出席家長會。這種父親情緒穩定,清楚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他始終支持孩子追求他們的夢想,帶給孩子很大的安全感,但這種父親只占了大約10%。

良師益友型的爸爸通常也是好主管和好同事,他不是不會犯錯,但他與孩子和同事的關係始終很親近。 這種父親沒有前述的憤怒、憎恨、忽略等情緒包袱,他充滿自信的人格特質深深影響著孩子,孩子長大後,也很懂得體諒他人的感受、討論相衝突的意見,也懂得用正面的方式溝通自己的想法。當子女需要父親支持時,良師益友型的父親一定會有所回應。

他這種能力,讓孩子學會日後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同事、主管與客戶,而成為他們在職場上致勝的關鍵。 良師益友型的父親對孩子的情緒相當敏感,他們把孩子視為一個完整的個人,而非只關心他們的某些特定的行為。這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也奠下了親子溝通的基礎。

每個人的在職場上的競爭動力,最早都是來自他幼年時與父親的關係。了解這一點後,你會放下對同事的批判,開始用正面的態度去了解他們。

不管頭銜或地位,每個人畢生追求的就是支持、同理心和認同這3種感受。能夠給與人這些感受的經理人,自然會贏得追隨。「是你自己,而不是父親,決定你的未來,」波爾特在《爸爸是第一個老闆》的每個篇章都不厭其煩地強調,踏出童年陰影的第一步,就是改變;改變重複數十年的行為和態度,與在職場上攀上成功的巔峰一樣,都需要你的決心與恆心。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完整內容→http://www.101media.com.tw/content/gnxy5MG73uUMSioyTaLgTSBGAI2h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