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防治日 篩檢發現早期癌症是降低死亡率最有效
分享
【記者張家倫/彰化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於1987年証實,「同時吸菸、嚼檳榔」會致癌;2003年,IARC又提出「檳榔籽是第一類致癌物」,也就是光咀嚼檳榔籽就會致癌。有鑑於絕食檳榔對國人健康的危害甚鉅,衛福部乃定每年12月3日為口腔癌防治日。
「國內口腔癌罹病族群以彰化、雲林、南投、花東地區居多,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患者和嚼食檳榔有關。」經年累月致力於口腔癌研究與治療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陳穆寬教授說,檳榔對於口腔癌的影響力比菸酒還嚴重,在他的口腔癌病人當中,有九成的病人都吃過檳榔。據統計,吃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吃檳榔的28倍,有抽菸、吃檳榔習慣者則是89倍,若再加上喝酒便大幅提高為123倍。
在衛福部及醫療單位戮力宣導下,近10年全台吃檳榔人口降了一半,由於嚼食檳榔的危害延續長達20年,即使已戒除,仍是口腔癌等疾病的高危險群。陳穆寬教授指出,雖然吃檳榔人口減少,但口腔癌發生率仍然持續攀升,估計4至5年後才會下降。
陳穆寬教授提醒,父母等一等親患有頭頸部癌症(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食道癌)、曾吃過或正在吃檳榔,有抽菸習慣者,應積極關心自己的口腔健康情形。若發現口腔潰瘍同一部位持續兩周沒有癒合,口腔有紅斑、白斑、口腔張不開、口腔出現莫名流血、舌頭運動困難、口腔或頭頸部出現腫塊,請盡快到附近的耳鼻喉科診所或醫療院所就醫。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治療經驗當中,有7成以上的第一期至第二期口腔癌病患可以治癒,三至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可達5成以上。
由於口腔癌晚期的預後不佳且影響生活甚鉅,因此衛福部次長蔡森田教授在七年前擔任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時積極與國民健康署推動口腔癌篩檢,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經過蔡森田教授、陳穆寬教授等歷任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台灣的口腔癌篩檢計畫成果斐然,歷年來減少了三成八的晚期口腔癌發生率與四成七的口腔癌死亡率,救人無數;台灣在口腔癌的防治計畫領航全球,近年來廣受國際矚目,口腔癌篩檢計畫的成果也在近日被世界知名期刊《Cancer》收錄,享譽國際。